灌注桩后注浆技术英文名为Technology of post grouting for cast-in-situ pile,是一种注浆管施工中常见的技术,用于注浆加固桩基,灌注桩在成桩后一定时间内,由预设于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注浆阀通过高压注浆泵注入一定压力的水泥浆, 通过浆液对桩端沉渣和桩端持力层及桩周泥皮起到渗透、填充、压密、劈裂、固结等作用来增强桩端土和桩侧土的强度,从而达到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的一项技术措施。
灌注桩后注浆设计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周围环境的调查情况,结合周边已有建筑注浆工程的对比,针对工程上部结构荷载特点及承载力变形的要求,最终确定经济合理、施工方便、节约工期的设计方案。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施工规定:《钻孔压水试验规程(DZ/T 0132-1994)》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本规程规定了为测定岩体的透水性而进行的钻孔压水试验基本方法。本规程适用于工程勘察中的钻孔压水试验工作,本规程采用吕荣试验法作为基本的钻孔压水试验方法。钻孔压水试验一般随钻孔的加深自上而下地分段进行。
在大面积注浆管钻孔灌注桩施工时,注浆顺序一般取决于工程桩基的施工顺序。为避免如注浆时浆液串入未成桩的区域或正在成桩的桩孔中等不利影响,将全部注浆桩划分若干区块。在某一区块内,以最后一根桩成桩5~7d后开始该区块内所有桩的注浆,从而将注浆影响区域限定于单个区块之内,各区块时间的施工顺序不受影响。
在单一区块内的注浆顺序,从中心某根单桩开始由内向外注浆,优点是各桩注浆量较容易满足设计要求,注浆压力较低,但整个群桩周边浆液扩散范围很大,不利于群桩周边注浆体边界的围合;而采用先周边后中心的注浆顺序,这样可以现在周边形成一个注浆隔离带并使注浆的压密、填充、固结等作用逐步施加于区块内的其他桩。一般在无明显串浆的情况下,区块内中心桩的注浆量达到边桩注浆量的65%~83%时,其注浆压力已高于周边桩的注浆压力。因而可在单一区块内适当调配中心桩和周边桩的注浆量,已满足区块内注浆总量达到设计要求。